武夷山遇林亭窑址

  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,有一个宋代的遇林亭窑址。它位于武夷山风景区西北部的低缓山谷中,一条小溪从这里向南流入九曲溪。这个古窑址面积6万多平方米,发现于1958年,1961年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8~2000年间,福建省考古队在此进行了3000多平方米的科学发掘,使这座沉睡了近千年的古窑显露出真实的面目,再现其曾经辉煌的历史风采。遇林亭窑址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中的窑址之一,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,保存最完整宋代故窑址。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属半地穴式焰平斜面龙窑,它顺着山坡而建,烧窑时就像一条俯冲的火龙,故名为龙窑;也是一条向下爬行的蜈蚣、蛇,又名蜈蚣窑、蛇窑,一经挖掘,则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其后于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。

  现今大家能看到的遇林亭窑址,分布于莲花峰下的三座小山岗上,顺着青山而建,溪水潺潺,草木丛生,主景区由三部分构成:遇林亭窑址博物馆、遇林亭遗址保护区与旅游区。

武夷山遇林亭窑址
武夷山遇林亭窑址

  遇林亭窑址博物馆:馆内由“ 沉寂的窑场”、“ 考古揭秘”及“ 茶艺明珠”三部分组成,充分的证实了遇林亭窑址的气魄与规模。

  沉寂的窑场:运用各种照片、图象、壁画、反映了遇林亭窑址的地理环境、窑址分布、周边景致辞等总体状况,与出土的大量宋代黑釉、青釉瓷器(片)及窑具标本。

  考古揭秘:介绍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遇林亭窑址发掘的全过程。

  茶艺明珠:在宋代斗茶成了一种习俗,场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低蕴,着重介绍了武夷山茶道直接相关的历史记载、诗文典故等。

武夷山遇林亭窑址
武夷山遇林亭窑址

  遇林亭遗址保护区:在博物馆内看遇林亭遗址是否觉得不过瘾,当然要走出馆,来一睹遇林亭窑址的真容。

  一号窑址:全长73.2米,宽约2米,该窑在当时专烧制黑釉、青釉,一次性能烧出约5万多件的窑器。

  二号窑址:全长113米,建造于1号窑炉对面山坡上,该窑在在当时主要烧制黑釉瓷器,并以碗、盏类为主,一次性能烧出约8万多件的窑器,迎合了当时各个人群的需求。现今两窑炉被清理出来,无数的碗模碎片撒满山冈。

  遇林亭窑址不仅产量惊人,同时也烧制成了不少罕世珍品,在当时深受宋徽宗青睐,诸如:描金彩绘的黑釉盏,在国内传世品仅有3件,且多年前均已流散到境外去了,其中的一件就被日本收藏着。

  遇林亭窑址旅游区:

  遇林亭窑址旅游区设有茶座、陶艺吧,游客不仅能在此一边品着岩韵独特的武夷岩茶,欣赏着三叠瀑布的美感,还可以在大师的辅助下,DIY制作属于自己Style的瓷器。

武夷山遇林亭
武夷山遇林亭

  遇林亭的由来:

  相传北宋年间,中原大地兵燹四起,民不聊生,百姓纷纷向南逃难。一日,北方的一位姓林的烧窑的师傅逃到武夷山风雨亭内避雨,恰巧在此遇到两位同姓林的朋友,一为建州水吉窑制陶师傅,一为当地人风雨亭四周山场所有者。三人洽谈甚欢,决定在此利用独特的优势与各自的才能,在此建造窑场,在三人的齐心协力下,烧制出的瓷器大受好评,声名远播,三人为纪念当初的相遇,便将当初相聚的风雨亭更名为“遇林亭”。

  遇林亭窑址挖掘的意义:

  在过去因缺乏标本,不能明确描金黑盏产地,只能从器形、色釉上判断为建窑系产品。而在遇林亭窑址中挖掘出的“描金、银彩”黑釉盏,解决了“描金、银彩”黑釉盏的产地问题,证明了遇林亭窑在宋代烧制上等黑釉盏的事实。

最新十篇文章

更多精彩的文章